
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微信咨詢顧問二維碼
新益為精益生產管理咨詢公司概述:由TPM管理的角度來看,設備維修工作已不再是單單排除機械故障這么簡單,而是通過對整個設備維修工作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進而達到降低工廠運作成本,提高工廠生產率的目的。
TPM設備維修管理
一、TPM之設備維修的定義
設備在使用過程中,隨著零、部件磨損程度的逐漸增大,設備的技術狀態將逐漸劣化,以致設備的功能和精度難以滿足產品質量和產量要求,甚至發生故障。設備技術狀態劣化或發生故障后,為了恢復其功能和精度,采取更換或修復磨損、失效的零件(包括基準件),并對局部或整機檢查、調整的技術活動,稱為設備維修。
二、TPM之設備維修的的方式
設備修理方式也稱設備維修方式,它具有設備維修策略的含義。
1、設備維修原則
選擇設備維修方式的一般原則是
(1)通過維修,消除設備修前存在的缺陷,恢復設備規定的功能和精度,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并充分利用零部件的有效壽命。
(2)力求維修費用與設備停修對生產的經濟損失兩者之和為最小。
2、設備維修方式
現代工業企業的生產方式分為單件小批量生產、自動化或半自動化流水線大批量生產、流程生產等。對不同生產方式的企業,主要生產設備的停修對企業(車間)整體生產的影響差異較大。它是選擇設備維修方式應考慮的主要因素。企業對設備可以采用不同維修方式。
(1)預防維修
為了防止設備的功能、精度降低到規定的臨界值或降低故障率,按事先制定的計劃和技術要求所進行的修理活動,稱為設備的預防維修。
(2)事后維修方式
事后維修也稱故障維修。它是指設備發生故障或性能、精度降低到合格水平以下,因不能再使用所進行的非計劃性維修稱為事后維修。
生產設備發生故障后,往往給生產造成較大損失,也給維修工作造成困難和被動。但對有些故障停機后再維修而不會給生產造成損失的設備,采用事后維修方式可能更經濟。例如對結構簡單、利用率低、維修技術不復雜和能及時獲得維修用配件,且發生故障后不會影響生產任務的設備,就可以采用事后維修方式。
(3)選擇設備維修方式
對在用設備的維修,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根據企業的生產方式、設備特點及其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選擇適宜的維修方式。通過日常和定期檢查、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等手段切實掌握設備的技術狀態。根據產品質量產量的要求和針對設備技術狀態劣化狀況,分析確定維修類別,編制設備預防性維修計劃。修前應充分做好技術和生產準備工作,盡可能地利用生產間隙時間,適時地進行維修。維修中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現代管理方法,以保證維修質量,縮短停歇時間和降低維修費用。
三、TPM之設備維修的類別
維修類別是根據維修內容和技術要求以及工作量的大小,對設備維修工作的劃分預防修理分為大修、項修和小修三類。
1、大修
設備的大修是工作量最大的計劃維修。大修時,對設備的全部或大部分部件解體;修復基準件,更換或修復全部不合格的零件;修復和調整設備的電氣及液、氣動系統;修復設備的附件以及翻新外觀等;達到全面消除修前存在的缺陷,恢復設備的規定功能和精度。
2、項修
項修是項目維修的簡稱。它是根據設備的實際情況,對狀態劣化已難以達到生產工藝要求的部件進行針對性維修。項修時,一般要進行部分拆卸、檢查、更換或修復失效的零件,必要時對基準件進行局部維修和調整精度,從而恢復所修部分的精度和性能。項修的工作量視實際情況而定。項修具有安排靈活,針對性強,停機時間短,維修費用低,能及時配合生產需要,避免過剩維修等特點。對于大型設備,組合機床,流水線或單一關鍵設備,可根據日常檢查、監測中發現的問題,利用生產間隙時間(節假)安排項修,從而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
3、小修
設備小修是工作量最小的計劃維修。對于實行狀態監測維修的設備,小修的內容是針對日常點檢、定期檢查和狀態監測診斷發現的問題,拆卸有關部件、進行檢查、調整、更換或修復失效的零件,以恢復設備的正常功能。對于實行定期維修的設備,小修的主要內容是根據掌握的磨損規律,更換或修復在維修間隔期內即將失效的零件,以保證設備的正常功能。
四、TPM之設備維修人員培訓
1、設備維修人員應具備的素養
原則上,設備維修人員應具備以下的素養:
(1)適應性。
可以適應未來多元、多變的制造業,所以設備維修人員應要有能力了解這些多元、多變的生產設備。
(2)靈活性。
設備維修人員若具備靈活的素養,就不至于在制造業變遷的時候,手足無措,無法適應而招致淘汰。
(3)創造性。
科技文明的進步,顯然是來自于人類的研究開發的能力,然而這種研究開發的能力卻需要有發揮的機會,如果沒有誘導反而扼殺了其創造潛力,這就是培訓的一大敗筆。要使維修工作技能的養成,就得促使生產設備的維修與改進,跟得上市場變化需求。
2、設備維修人員培訓要點
設備維修的效率化,即以設備的可靠性、維修的系統化、維修者的技術、成本的最適當平衡為目的。由于維修的業務和個人的資質及能力有相當大的關系,因此維修者的知識與技術是維修業務的基本。具體要點如下:
(1)今日的維修工程,了解程序知識變得越來越重要。
個新進維修人員應得到一套企業制程的訓練教程。
(2)培訓輔助工具,特別是電腦,已經替代了傳統的培訓方法。所以,受訓人員要熟悉電腦的操作。
(3)企業的政策與規章。
(4)安全、環保的規章與執行。
(5)基本維護工程原理,比如機械元件、材料、量測與控制、電氣設備、儀電控制、電腦等。
(6)基本手藝,手工具和機械技藝等。
3、設備培訓種類
(1)場內訓練OJT(On the Job Training):基本上這種教育或訓練以不離開現場為原則。著重在技術方面以對電氣、儀表、程控電腦生產制程控制(以下簡稱為程控)為最重要,因為這類設備不比機械設備,它們的變化太快,技術需求稍不留意就有趕不上的感覺。并且電氣、儀表、程控幾乎全都進入了電子化時代,更重要還牽涉到軟體程式,各個制造廠家設計理念也不盡相同,因此OJT在現場來訓練、教育,較易獲得技術成效。
使設備操作人員了解設備運轉的原理、設備的規范、性能,重要的是教導他們如何正確地操作設備。
(2)場外訓練OFF JT(Off the Job Training):Off JT的重點,首先在基礎專業知識的教育,其次為技術的養成。但是這種訓練多屬于教室訓練(Classroom Training),而不論是機械、電氣、儀表、程控,甚至土木維護人員都非常重要。此外在管理階層的維護人員訓練,就不是完全著重在技術或專業知識的訓練課程了,更要偏重在管理方面的訓練如統御、領導等。除此之外,尚有將維護人員派往設備供應商的制造工廠內的訓練,則應該在新裝機器導入的時期就要派遣,這種訓練多集中于專業技術。至于是設備供應商派技術工程師到工廠來做工程技術指導時,則是安排0JT方式的訓練,比教室訓練更佳。
建立生產有序、管理順暢,操作規范,士氣高昂、高質量、低成本、短交期的作業現場;
為企業規劃設計一套由內到外的形象升級,外觀視覺價值體現、內在的管理內涵體現;
全員參與設備管理高產出和低成本運營,提升設備管理能力,維護能力,提高效率
構建班組生產管理體系、循環評價、人才育成、持續改善、績效管理、文化養成體系;
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縮短交期、增加利潤,讓管理更系統科學,執行力更強
對工廠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合理安排,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優化物流、改善工作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