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微信咨詢顧問二維碼
新益為精益生產管理咨詢公司概述:精益生產是企業最主要的生產管理活動,推行好精益生產工作是企業發展的主要發展方式。自從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機以來,以成本出發不斷挑戰質量和效率,追求卓越企業的精益生產模式,為中國的制造業越來越重視。

精益生產管理推行
精益生產源于日本豐田,但是以麻省理工的沃克與瓊斯兩位教授對其進行研究并寫了轟動世界的大作《改變世界的機器》,從而掀起了在西方的精益生產革命,同時結合西方人員素質高,同時已經達8年的之久的6Sigma(1983-1990摩托羅拉),理性而坦直的西方人將兩種方法結合使用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精益6Sigma。
而日本精益生產發展則是另外一回事,精益生產在日本引起注重的是1973年的石油大危機,日本企業的紛紛的倒閉和衰退,然而此時豐田的確取得比1972年更好的業績,于是日本產業省和日本能率協會開始請豐田在日本國內講授如何將TPS(豐田生產方式但是不等于精益生產,西方國家在信息化方面超過了豐田,而在數字設計方面輸給豐田)并協助日本國內的制造企業將豐田理念應用于不同的行業,在這里我們所熟知的新鄉重夫等就是在這個時期服務于各個公司的專家,但是對于日本有一個時期我們絕對不可以從精益生產的產生種隔離那就是自從50年代開始由美國人戴明將統計學引入到日本的管理中。
從而促進了日本全面質量的管理,正是因為戴明統計在制造業的成功,使其方式成為日本企業競相引進的方式,加上戰后的將近15的發展,當初戰敗之際的蒙童少年基本上都已經大學畢業,日本產業工人的素質已經得到質的提升,特別是以田口為代表的DOE理念,QFD技術的發明等,雖然日本沒有提出今天我們所說西方提倡的5大工具,但是自1975年之后,日本產業界經過戰后30年的經驗積累,人才的凝聚,其實力已經大大超過了西方企業。1945年當麥克阿瑟登上日本本土的時候告訴日本人,日美生產比率為1:9,但是到了1981年以豐田為代表的日本企業已經將這個數字到了過來為9:1,雖然其它的日本企業沒有豐田做的這么好,但是總體實力已經大大超過西方成了事實。
對于精益生產的發展基本上分為四步:精益生產現場——精益公司——精益供應鏈——精益企業。以開發員工智力為基礎,以解決問題為手段,強調多快好省,利用一切可以的手段完成企業自身的轉變,然后利用在自我成長培養起來的人才,結合以項目改善為基礎的方針管理培養自己的供應商,使供應商同樣成為精益生產工廠,最為重要的將其策略在整個產業鏈中延伸,使產業鏈條中的每個企業都成為精益生產工廠;但是精益生產工廠和精益生產工廠之間同樣也是分割的單位如何使產業鏈條能夠象一個企業一樣靈活,這就進入精益生產的最高境界,同時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替代了70年代的看板信息流轉制度,使市場的任何變化可以在整個產業鏈的信息環節中得到,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延伸到供應鏈的ERP;
其二、就是以產業集群為代表的產業帶的形成,消除產業鏈間包裝、運輸距離、動作重復的浪費;其三,成立產業鏈為背景的共享研發平臺,實現客戶供應商同室辦公,消除研發溝通和研發工作技術邊界問題,加速產品的研發速度,從而實現精益生產企業。
但是對于中國來說面臨兩個問題:
1、日本模式,日本國小地峽,在無意識中形成了產業帶,同時有豐田為標桿,同時利用海洋島國的類型,實現港口精益生產方式;
2、美國模式,美國和中國比較相似,其一、國土廣大;其二、跨區域乃至全球采購,對于實現日式的產業帶模式,因為早期的工廠布局原因,除非新建廠房,實現產業帶的可能性比較小;
但是同時兩者都有中國不具備的條件:
1、人員素質較高,班組長的基本為本科畢業;
2、院校和協會直接接觸企業,為企業的發展獻計獻策。但是今天的中國的學生寧愿在北京、上海、深圳等賣房也不愿意到現場去做工人,協會則是只有收錢的時候才會想到企業,大學更是烏煙瘴氣,以致于在中國國內都難以找到一本大學翻譯比較標準的書籍,教育和企業管理的標準術語都是兩個標準了。
中國目前的國內形勢:
1、產業資本相對較小,國字頭排除在外,當然也是問題最多的地方;
2、人員素質相對低下;
3、企業管理相對粗放;
4、基于老板地緣、人緣關系的企業布局……在面臨人民幣升值,用工相對困難的情況下,無論是從生產的角度還是從企業做大的角度,推行精益生產都是必由之路,另外目前我們依然有15-25年的人口紅利可以利用,我們的人力成本還沒有不到歐美日國家的十分之一,基于企業的現實采取合適策略,我們有理由趕上去。
從目前的當下我們可以做的事情:
1、企業自身:以MBO策略為布局,將日本初期的改善作為策略性的企業成長,在組織架構上設置幕僚部門特別是管理和技術并重,將精益生產思想與管理工具實現于制造技術的改良中,文化上倡導從制造走向智造;同時真對目前國內工程類學生相對過剩的現狀積極招募大量大學生進入制造業作為日后基層管理的基礎,利用2-3年時間進行企業基礎普及和以數據統計、測量在制造業的應用,為精益生產的后時代發展奠定基礎。
2、咨詢公司:作為目前中國的主導精益生產推進的主力軍,大部分的咨詢企業還停留在基礎的精益生產理論上,這些做的不錯的職業經理人,大部分都是外企出身,但是不熟悉國內企業行情,再加上目前外企的精益推進部門的人員,往往也是篇理論的多,外企的輔助部門的強大以及技術實力的雄厚是國內少數高層主管能夠了解的,而在精益生產的推進中這些利用工具實現精益生產的部門和人員往往不為咨詢公司所看重。在理論的基礎上,咨詢公司必須將技術工程人員,尤其是能夠實現PLC改進、設備改造、人機分離等等子働化技術的人材引進,才真正實現日本式精益生產管理模式,才是真正促進中國管理進步的根本基礎。
3、國家與教育:國家教育必須改革,走產業與教學結合的模式,大學實驗室和設備以及所謂科研資金的浪費之大,讓人心痛,更不要說智力上的浪費,使大學成為國家產地業的有利支撐,乃至可以學習瑞典模式,大學考生必須先就業然后才可以考取大學,以實現專業盲目選取,日后學非所用;同時成立類似日本能率協會和臺灣生產力中心(中衛)的組織,認真研究目前東西方的精益生產管理的技術實現方法,結合中國的國情,真正服務于企業,在財務上實現國家補貼,改變目前只征稅不服務的局面,在服務企業實現企業的強大的基礎上,國家稅收的再增長的良性循環。
建立生產有序、管理順暢,操作規范,士氣高昂、高質量、低成本、短交期的作業現場;
為企業規劃設計一套由內到外的形象升級,外觀視覺價值體現、內在的管理內涵體現;
全員參與設備管理高產出和低成本運營,提升設備管理能力,維護能力,提高效率
構建班組生產管理體系、循環評價、人才育成、持續改善、績效管理、文化養成體系;
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縮短交期、增加利潤,讓管理更系統科學,執行力更強
對工廠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合理安排,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優化物流、改善工作環境等